黄河骄子:王仁民
发布时间:2021-11-13 13:05:57 人气:373
黄河骄子:王仁民
——怀念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创始人王仁民
前言:
崇高的理想
坚定的信念
顽强的拼搏
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不幸和痛苦让我获得宝贵知识
曲折和坎坷冶炼了我顽强的意志
历史的变迁让我增强了识别能力
坚持创新就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争权夺利我从不赏识
造福于世是我终生的追求
——王仁民
河南炎黄文化网消息(记者:黄天勇 曹魏)“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他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黄河的灿烂光辉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永恒的丰碑。正是因为她,才能把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人类文化瑰宝延续到今天。这是其他文明古国无可比拟的。黄河之所以具有无限强大的生命力,是由于黄河造就了华北大平原,哺育了中华民族,从而造就了灿烂的黄河文化。黄河的光辉是由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亿万黄河儿女谱写的。我们今天怀念的,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黄河文化开拓者,一位把黄河岸边的荒山秃岭变成现在著名的黄河湿地公园,并率先倡议在向阳山上建造炎黄二帝巨大塑像的河南炎黄文化先驱者——王仁民。
如果王老活到现在,已经96岁高龄。回想起来,容貌如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庞,他那忍辱负重的精神,他那愚公移山般的毅力,是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缩影,是中华文化在炎黄子孙身上的传承和延续。
战乱中追求真理
1925年,王仁民出生于山东烟台的一个乡村。在他10多岁上小学时,爆发了抗日战争。受地下党老师的影响,他12岁上街宣传革命,积极参与街头抗日演讲、表演抗日文艺节目等。他是全校有名的抗日宣传积极分子。他有着不同寻常的演讲和公关天赋,就缘于那个时代的磨炼。日本人侵占胶东半岛后,王仁民耳闻目睹了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滔天罪行,不愿做亡国奴的他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战乱中踏上了漫漫游学之路。 抗战胜利后,20岁出头的王仁民作为学校中的山东同学会会长,和另一位同学带领9名进步同学曾千方百计投奔“中华民族光明的希望所在地”延安,后辗转到共产党在河北邢台创办的北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苦读革命著作。参加土改斗争实践后,终于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革命道理,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刘邓大军,抢渡黄河,挺进伏牛山英勇杀敌。解放后,他深入伏牛山剿匪,屡立战功。他经历了战场生与死的考验,在战火中对人生和生命的认识有了更为切肤的体验:“活着是美好的,活着就要好好地干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
挫折中的开拓者
经历战争的生死考验,又因为“家庭出身”问题在阶级斗争中,一次次在灵与肉的炼狱中磨练,虽然每次政治运动都“在劫难逃”,两次险些被开除党籍,授衔和转业时被压低衔级,肋骨也被打断一根,但他从不灰心始终如一的把中国共产党精神为马首是瞻,仍以饱满的热情对待人生和社会。1971年初夏,他戴着“走资派”、“反革命”的帽子被发配到当时被称为“郑州的西伯利亚”--邙山劳动改造。此时已过知天命之年的王仁民,凭着坚实的哲学基础,结合自己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更加坚信生产力是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心要在这黄河之滨的荒山秃岭中,干出一番造福于民的事业来。
很长一段时间,靠着实干做出的业绩走上提灌站党支部书记的领导岗位上的王仁民,几乎整天守望在黄河边。这里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附近有一百多个古战场。楚汉相争两军对峙的汉霸二王城,三国时期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虎牢关,宋代名将岳飞大战大捷的泗水,近在咫尺,古迹犹存。
自70年代末开始,王仁民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多次建议依托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兴建郑州黄河游览区。在刘杰、李宝光等省、市领导支持下,他聘请专家,引进人才,考察整理黄河文化;带领职工和前来支援的驻军战士和省会各界职工一起,用了近20年时间,在昔日37座荒山秃岭上栽活了40万株树木和数不清的花草,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修建楼台亭阁,园林雕塑,以及现代书法名家颂扬黄河文化的黄河碑林,建设成了亭台叠翠、胜景迷人的“大河明珠”——“黄河游览区”。黄河游览区从此成了河南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每年都迎来数百万中外游客,许多海外炎黄子孙来到黄河边,都要站在“黄河母亲”塑像前顿足留念。
树炎黄旗帜 立民族精神
1986年,春暖花开,王仁民到占华人77%的新加坡访问,发现在这个花园似的国家,华人既不称自己是中国人,也不称自己是华侨,而是以“炎黄子孙”自称。当年8月盛夏,他赴美国考察,在迪斯尼乐园问几位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年轻人“你们是北京人吗?不,我们是炎黄子孙。”又在被一位美籍华人邀请的家宴上,他们的儿女和他这位老中共党员坐在一起,起初未免有些尴尬,可一谈起“炎黄子孙”这个话题,一股亲情在主宾之间油然而生......
无论遇到哪里的华人,一说“炎黄子孙”,彼此的陌生感顿然消失。“看来,全球华人心中都有一座炎黄二帝的丰碑。”炎黄二帝塑像建在哪里呢?这激发了王仁民在郑州黄河游览区兴建一座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和炎黄子孙心中丰碑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机遇之神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在时隔不久举办的黄河游览区“浮天阁”装修壁画论证会上,王仁民忽觉眼前一亮:河南著名雕塑家吴树华,正苦于无处摆放自己创作的炎黄二帝塑像,真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不禁上前动情地说:“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魂的载体,祖国统一富强的象征,让太阳之神、农业之神炎帝和公正之神、文明之神黄帝,到黄河游览区落户吧!创造文明的始祖,应该站在五千年文明最灿烂的地方啊!”
他热情似火的话语,一下子点燃了在座人心中的激情。大家一致认为:为了使成千上万海外赤子在民族精神上有所寄托和归依,我们这一代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修建炎黄二帝巨塑的历史使命!这不但有利于黄河文化和华夏文明的传承,还可通过前来朝拜祭祖的华侨、华商吸引更多的外来文化、技术和资金等,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和物质大厦。趁热打铁,王仁民当即挥毫起草筹建炎黄二帝巨塑倡议书。1987年10月15日(王仁民美国考察归来后的两个月内),在黄河游览区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向全球华人发出了这一拨动赤子爱国心弦的伟大倡议。当时月工资只有100多元的王仁民,当场率先捐资500元。然而这项巨大工程因资金困难几度停工。为了筹得足够的资金,让为人类最大民族的祖先建造最大雕塑的伟业尽快付诸实现,王仁民发挥他擅长演讲公关的天赋,拖着一条残腿和他的同事上下求援、八方奔走。
著名历史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挥毫题词:“炎黄二帝,大型雕塑;功德之征,后世仰慕。”抗美援朝时曾靠义演为志愿军捐过飞机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带病义演5天,募集捐款10多万元;著名铁笔烙画家王杰然举行义卖大展,把4年来独具匠心创作的70幅大型铁笔画如数捐出;南开大学教授乔修业慷慨捐赠近两年创作的百幅国画精品;;美籍华人王素津在从大洋彼岸寄来捐款的同时,还献诗祝贺;许多大学生将节衣缩食省下的奖学金、助学金寄来,更有少年儿童把省下的一元冰糕钱捐献......
在王仁民不懈地奔走游说下,1991年5月10日,全国性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首都北京隆重成立,筹建巨塑被列为研究会的首要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到会指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通过各种活动把民族精神振奋起来,把炎黄子孙最团结起来,振兴我们的国家,是大得人心的,是有益于历史进步的大事情!”随后上海、天津、广州、湖北、黑龙江、福建等地相继成立了炎黄文化研究会。1991年5月7日,炎黄二帝巨塑作为郑州市“八五”期间重点旅游规划立项。当年4个月后的9月12日,炎黄二帝巨塑工程隆重奠基,肖克、李德生等中央领导和数千炎黄赤子参加。后来在河南省、市领导支持下,这项浩大而又意义深远的工程进度明显加快。2007年4月18日,历时20年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终于耸立在黄河之滨。当年农历三月三举行了近3万炎黄子孙参加的拜祖大典,成千上万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聚集在炎黄广场拜祖归宗。
炎黄二帝巨塑前向王老致敬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2周年,我们再次来到黄河游览区,炎黄二帝巨塑前,禁不住又想起了王仁民老人,我们敬仰王仁民老人,敬仰那些为炎黄二帝巨塑出谋划策、贡献力量的功臣们。
炎黄二帝巨塑是一项与日月同辉的伟业,是立中华民族的祖先巨像,其构思是依据把炎黄文化具体化的要求而设计的。5年中经过10次论证修改和全国专家学者600人次论证后慎重定稿。相传炎黄二帝结盟于黄河岸边,二帝联合各族人民,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后人曾为此在邙山以巨木造像纪念。当今设计的炎黄二帝巨塑,既不同于龙门石窟的就山刻像,亦别于美国拉莫尔山拟挂在山上的“四总统”头像,而是上实下虚、虚实结合。面部吸收中国历代传统雕塑艺术手法精华,轮廓明暗清晰,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胸部以下作虚化处理,与山体相连,给人以充分的想象艺术空间,并吸取建筑艺术手法,简练概括,显示块面,刚健凝重,雄浑质朴,与山水同体、与日月同辉。像前依山临河设计有一个长500米、宽230米、共12万平方米的开阔广场,中立高达5米的九鼎,象征祖国统一,社稷稳固;二帝像前两侧,设有百尊中华民族英雄豪杰、文化名人的大型群雕,还设有编钟、大鼓,突出了炎黄文化源远流长和“礼仪之邦”的主题。在巨塑前,当您于肃穆神圣的心境中自北向南从黄河岸边走向巨朔,轻轻踏上青色花岗岩铺就的祭坛,会看到郁郁苍苍的山体上,炎黄二帝来自远古的目光像阳光一样洒向你周身,抚今追古,神思超越时空与始祖魂灵对话,那一刻将是最真诚和最神圣的。 当您走进二帝的怀抱,沿“之”字形石阶拾级而上,可进入7000多平方米的3层展厅,依次为天象、渔猎、农牧、石器、陶器、冶炼、兵器、科技、民族、文化十大展厅,尽情重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在知识性和趣味性中,一种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油然升起。广场上的纪念坛中,是为纪念海内外捐资出力的炎黄子孙而专设的功勋厅,或刻碑,或立坊,或塑像,都将青史留名。
作为当年已年过古稀的老人,王仁民为什么会投入这么大的热情和精力发起筑建炎黄二帝巨塑呢?这一谜底,在他1995年撰写的《高举炎黄旗帜,深化爱国主义》的论文中可见一斑。上下五千年祖国的团结统一,靠的就是以炎黄二帝为象征的炎黄文化在全球炎黄子孙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论炎黄子孙所居何处,其信仰、制度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心中都有一个血浓于水的“炎黄情结”。这种宝贵的民族感情,是改革开放和祖国富强的最大优势和无形资产。炎黄二帝巨塑的兴建,将为亿万海外华人和国际友人祭祖、观光建立圣地,在祭祖观光之余继而遍游祖国大好河山,不仅在旅游服务方面将得到可观的收入,对科技交流、经贸洽谈、人才引进,对祖国的统一和繁荣、富强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近百万来大陆投资的外资企业中,华人无论在人数上和投资金额上都占绝对优势。这恐怕不仅仅是一个投资赚钱的问题,而是他们都有一颗中国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史书载,大禹“疏河决江,十年不窥其家,足无爪,胫无毛,偏枯之病,步不能过,名曰禹步”。以“禹丁”自称的王仁民,在大禹治水的故乡,为重塑不回的毅力,不畏艰险的性格,所有这些都来自于他对于黄河母亲的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与黄河同样伟大坚强的,还有长江、珠江......我们在此怀念王仁民老人,敬仰一批又一批“黄河之子”、“长江之子”、“珠江之子”。我们的祖国母亲会因为涌现这些令人尊敬的“骄子”而更加容光焕发,光彩照人。
王仁民档案:
王仁民生于1925年,大学肄业,1946年参加革命,1947年入伍,1949年2月入党1989年12月离休。曾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顾问(原常务副会长),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1946年北方大学学习期间,因学习、土改、群运等获得一大功。
1948年在豫西军区因政工、战斗、群运等获豫西军区三等模范称号。
1950年在河南省军区,为军政干校招生四百余人,因在知识分子培训中成绩突出等荣获河南军区二等功臣称号。
1958年转地方工作,为郑州东南、东北沙区绿化,兴建邙山提灌站、绿化邙山、兴建黄河游览区,富了一方群众。于1982年、1986年先后两次获郑州市政府颁发劳动模范与河南省林业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1987年获全国优秀工作者称号,五一劳动奖章。
1981年到1994年,为组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上海、广州、黑龙江、福建、湖北与我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而努力,为炎黄文化热遍全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1年获郑州市政府“旅游发展突出贡献奖”。
2007年4月18日,经20年的努力,用花岗岩兴建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巨塑终于竣工,举行了近3万炎黄子孙参加的竣工庆典,获得了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赞誉。
200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家评定联合会授予旅游优秀专家研究员称号。
后续:
让理想变现实
让精神变物质
让知识变财富
让论文和艺术谱写在山河大地
让生命物化为世人的福祉
为子孙留下新的财富
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王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