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高高扬起来——从“小郑县”到黄河之滨“郑中心”的崛起之路
发布时间:2021-05-20 13:41:44 人气:373
郑州中央文化区“四大中心”竖起文化地标 河南日报记者 王延辉 供图
中原科技城投资促进中心 河南日报记者 聂冬晗 摄
中铁装备盾构机产销量全球第一 河南日报记者 聂冬晗 摄
□河南日报记者 王延辉
时光的表盘之上,总有一些耀眼的时刻,标注历史的进程。
1921—2021,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百年奔腾不息的长河里,位于中原腹地的郑州激起了怎样的“浪花”?
从1921年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在郑州工人夜校讲学传播马克思主义、播撒革命火种,到1948年11月中共郑州市委成立,再到如今郑州市有2万多个基层党组织、50多万名党员,百年历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
信仰就是力量,信仰创造奇迹。
从“巴掌大”的小郑县,到一省之省会,再到经济总量超1.2万亿元、常住人口达1260万人、市域建成区面积近1200平方公里的国家中心城市、特大城市、新一线城市……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顽强拼搏、接续奋斗,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郑州以奔跑的姿态奋进新时代,向世人讲述出彩中原新故事。
高扬郑州这个“龙头” 构筑起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五年看头年,开局是关键。继今年1月初郑州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1381.1亿元的209个重大项目之后,5月11日总投资938.5亿元的第二批115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大项目建设“加速跑”,坚挺经济发展“脊梁”。
产业是立城之本、发展之基。不久前,世界上单体最大的智能化盾构装备产业园——中国中铁智能化高端装备产业园正式启用;富士康产业项目转移开启“新速度”,北斗智能产品制造项目落户郑州航空港……一串串新的“产业印记”镌刻进城市的发展史。
放在时间的长轴里审视,从“一穷二白”到“纺机一转,全国穿暖”,再到现代产业体系的培育和壮大,郑州走过了产业发展的漫漫征途,展现出新的发展图景。
智能手机产量约占全球的1/7,宇通客车产量约占全球的1/8,中铁装备盾构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郑煤机是全球最大的液压支架生产制造基地;郑商所上市交易期货期权品种达28个,居国内商品交易所首位……郑州不仅有“大块头”“高精尖”的制造产品,更有关乎国人“吃穿用”的品牌和服务。
立足“枢纽+区位+人力资源”综合比较优势,郑州把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拥有超百亿级企业13家,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科创“郑”力量在加速汇聚:国家超算郑州中心通过验收,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投用在即,一条“中原科创带”也正在成形。
在郑东新区北龙湖一派风光旖旎之处,一座创新人才集中、创新要素集聚的中原科技城在“拔节生长”。4月26日,郑州发布“一城一策一事”系列人才新政向全球引智。目前,以“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中原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为定位的中原科技城,已签约复兴国际等领军项目84个,总投资超1300亿元,认定各类高层次人才850人,招揽软件开发人才1160人。
厚植创新土壤,点燃创新引擎。按照“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总体布局,依托中原科技城核心区龙湖北部片区、先行区智慧岛、拓展区科学谷(鲲鹏软件小镇)以及西部自主创新示范区和CCD北部片区、4个开发区、32个城市核心板块,郑州围绕产业链完善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打造国家极具活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数字“赋能”城市,加速新旧动能转换。郑州牵手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新华三等行业领军企业,加速向“中部数字经济第一城”目标迈进。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郑州经济“体格”在强健,“韧性”在增强。2020年,郑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003亿元,在全省的比重提升至21.82%,经济规模居沿黄城市之首。今年第一季度,郑州经济稳健开局,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969.8亿元,同比增长18.4%;进出口总值完成1436.2亿元,同比增长92.4%,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74.8%,进出口总值稳居中部城市第一,构筑起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
走好“枢纽+开放”之路 在世界地图上描绘“出彩中原”
郑州位于“中国之中”,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交通区位优势是其最大的优势。
上世纪初,京汉、汴洛两条铁路的建成,使当年的郑县一举成为繁华的商埠。此后,不断拉长的卢汉、汴洛铁路“成长”为京广、陇海两条全国性的大动脉,造就了郑州在全国居“中”的坐标和“十字路口”的优势。
“横”贯东西、“竖”连南北、“点”通晋鲁、“撇”向川府、“捺”指江南,郑州不断厚植这个“最大优势”,用铁轨画的“米”字基本成形。郑州成为全国最高等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无“边”无“海”,妙招出彩。进入新时代,郑州抢抓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搭建起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探索出了一条内陆地区开放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世界地图上描绘“出彩中原”。
“空中丝绸之路”强基扩面、越飞越广,郑州机场开通客货运航线240多条,通航全球130多个城市,“郑州—卢森堡”双枢纽做大做强,货运规模跻身全国六强,客货运规模持续保持中部“双第一”。
“陆上丝绸之路”扩量提质、越跑越快。中欧班列(郑州)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班列网络遍布30个国家130个城市,累计开行4400多班,市场化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持全国领先。
“网上丝绸之路”创新突破、越来越便捷。E贸全球、物汇中原。郑州是跨境保税零售进口“1210”海关监管模式的诞生地、跨境“O2O”自提模式的发源地和全国首个跨境电商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试点,率先在全国开通“9710”“9810”出口模式,打通了“买全球”与“卖全球”的完整链条,跨境电商业务辐射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中心基本建成。
“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越来越顺畅。与青岛、天津、连云港、宁波等沿海港口无缝衔接,依托铁海、公海联运形成内陆“无水港”,“郑州港”国际代码获批,借海出港、货通全球。
过去门户在沿海,如今越来越多的门户就在“身边”。目前,郑州建成功能性口岸9个,成为内陆地区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城市。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郑州深化“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一网通办、一次办成”,实现2110项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占比90%,1756项“一次不用跑”、占比80%。依托政务服务网、“郑好办”上线政务服务、便民服务事项544项。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企业注册实现“秒批秒领照”,累计新注册企业超7.2万家。截至“十三五”末,郑州实有市场主体137.31万户,是全国第8个市场主体超百万户的省会城市。
放大枢纽优势,打造竞争优势,转化出彩胜势。坚定走好“枢纽+开放”的路子,郑州统筹推进“五区联动”“四路协同”,持续完善国际交通枢纽门户、对外开放体系高地和参与国际合作高地的“一门户、两高地”开放体系,让郑州这个“龙头”高高扬起来、国内大循环战略节点立起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战略联结点强起来。
践行“人民至上”理念 心怀“国之大者”让人民生活幸福
最美人间芳菲天,“豫”见黄河文化月。从4月13日到5月8日,2021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精彩连连,这场文化盛会是黄河儿女对黄河母亲的深情告白。
“新潮”澎湃的黄河文化,让古都郑州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山’‘河’‘祖’‘国’,去郑州,看华夏古国!”叫响郑州文旅新IP,也让更多的人对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旅游带建设心生期待。
今年“五一”小长假,“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精品线路火爆,郑州接待游客达1023万人次。郑州大剧院、郑州博物馆新馆等一个个新的文化地标相继开放,为人们带来家门口高品质的文化体验。
奋力书写黄河故事的“郑州篇章”,郑州科学规划、积极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更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推动“黄河战略”落地见效。
小路蜿蜒,树木葱茏,黄河水在不远处缓缓东流。人在林中、林近水处,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画面跃然眼前。这是初露芳容的沿黄生态廊道美景。按照规划,郑州市沿黄生态廊道将打造成河南省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工程、“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生态休闲体验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廊。
围绕“华夏之根、黄河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源”的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定位,郑州加快“两带一心”建设,推进黄河国家博物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重大文旅工程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郑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突出“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城市发展格局,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管理,走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城市发展路子。
党建引领聚合力,同心同向惠民生。分类别、分层次改造主城区1833个老旧小区,“忧居”变“优居”;169公里城市道路旧貌换新颜;地铁运营里程达206公里;建成公园游园1300余处,绿化总面积突破2亿平方米……
文化发展涵养幸福、便捷交通支撑幸福、公共服务承载幸福、数字治理提速幸福、生态文明增色幸福、精细管理夯实幸福……在接续奋斗中,郑州干好干实一件件让群众“咧嘴笑”的事,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波澜壮岁欣回首,初心不改又续征。强化“领”的责任担当、“创”的科学精神、“闯”的进取劲头,郑州已开启了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努力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在黄河战略实施中担当示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更加出彩,扛稳服务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的使命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