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听书

发布时间:2025-01-18 11:02:11 人气:21

      我使用手机上的听书软件,已经有4700多个小时。

  我上初中时就开始戴近视眼镜,而直到现在尚未使用助听器,可见我的耳力远超目力。再假以时日,视力肯定更差,提前“听书”,也算是未雨绸缪。

  听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提高利用时间的密度。扫地、拖地、择菜、洗菜时,就可以听书,这些事情不费脑筋。倘若做菜,就不适合了,这时油与水的嗞嗞声、锅铲与锅相碰的嚓嚓声,都会干扰听书。一个人吃东西时也适合听书。饿意汹汹袭来,边听书边吃,自然降低吃东西的速度,让人得以细嚼慢咽。

  当然,如果赶时间或者需要动脑筋,是不适合听书的,因为听书会明显放缓人的动作。我亲身实验,如果赶着出门上班,听书会让穿衣、刷牙、洗脸的动作都慢许多。王安石曾因晚上读书而差点上班迟到,假使哪天我也迟到了,那肯定是因为早上听书。

  听书不能太较真。例如听《鹿鼎记》,就不要每次都想弄明白究竟是“清兵”还是“亲兵”;听《四世同堂》,第一句就是:“qí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若要弄清到底是“齐老太爷”“祁老太爷”还是“亓老太爷”,这书也就听不下去了。听过就算了,“有如东风射马耳”,等有空了再查原著。说到此处不得不提一件趣事。王安石有一首《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南京大学的莫砺锋先生讲课时说这首诗咏的是南京“钟山北麓”的杏花,结果有学生听成了“中山北路”。看到学生的笔记后,据他自述:“我大吃一惊,北宋时哪儿来什么中山北路呢?”这让我听书时格外留心起同音词与多音字来。

听书要想有得,其实非常考验知识储备。我若想重读一些经典如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类,而又缺乏时间,往往就采取听书的方式。这样如果有没听清的地方,就可以依靠记忆自动补上。同样由于是听书,我明白了为什么很多书有长段的“前言”“楔子”“开场白”。正是这些翻书时容易跳过、好似无关紧要的文字,让我得以慢慢收敛好心神,调适好身心,进入到最舒服的阅读状态。这让我在写作时也注意不要直奔主题,要娓娓道来,甚至要悠悠而谈。就像麦尔维尔写《白鲸》,先来一章有关鲸鱼的“词源”。《阿Q正传》先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慢慢悠悠解释了小说标题、阿Q的姓名和籍贯,接下来无论作者写什么我们都不会感觉突兀了。《平凡的世界》开头平和悠远,仿佛闲笔:“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回过神来,人已入书中境矣。

  眼睛已经享用过万卷世间至味,对于讲究公平的读书人而言,似乎也不应拒斥“耳食”。或许这样才能真正“目染耳濡”,为之“目耳一新”。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18日 08 版)

分享按钮